[分享]世人对BIM的五个误区 你了解多少?

作者:Rebirth 时间: 2015-03-26 00:00 阅读:
QQ图片20150326185326
     你觉得BIM是什么?这个问题问10个人也许你会得到10个不同的答案,正如盲人摸象一样,可能你只知道BIM这只大象的一小部分,而误认为这就是BIM的全部。
     目前,国内应用BIM从设计院开始,已经逐步扩展到开发商、施工单位甚至管理单位中去。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节点上,都能看到BIM的影子。然而,在各个节点上应用BIM的人们却认为他们所知道的BIM就是BIM了,这样来看的话,BIM也就那么一回事儿。

     误解一:BIM就是建三维模型
QQ图片20150326185504
     BIM是要使用三维技术,创建三维模型不错,可是自打有二维图纸以来,就可以使路修起来,桥架起来,楼盖起来,那你告诉我,你觉得BIM把图纸变成三维模型干什么?为了可视化?为了漫游一下?为此就要重新创建一遍模型做二次劳动?当然不是!
     采用BIM的一个核心功能的确是建模。但BIM的终极目标是基于设计阶段的基础模型创建,随着建造过程的不断深入,会在不同的阶段逐步加载相应数据和信息,达到协同共享使用的目的。BIM模型中的所有构件都带有自己的属性,长、宽、高各种尺寸、角度、坡度、材料甚至生产商的信息等等数据都包含在BIM模型里面。所以建模仅仅是BIM的一个功能,但决不能因此把BIM与建模划上等号。
     当然,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因为现阶段国内无法直接交付三维模型,相关的三维标准没有落地,致使部分设计人员应用BIM技术时需要不断的翻模,先做好的图纸再做一遍BIM模型。导致效率下降,工期紧张,因此BIM模型也只能停留在初步的三维效果展示和初步的碰撞检查之上,投资回报很低,不能利用BIM技术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设计院任务多,没有时间做BIM软件培训;同时3D设计的收益和成本未被良好的评估或未被市场认可。这一切原因都给BIM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也降低了BIM工作的开展效率。目前国内缺乏系统化、行之有效的BIM标准,这些标准包括数据交换标准、BIM应用能力评估准则、BIM项目实施规范流程等,而在欧美等发达地区,这些标准早已推出,如果相应的标准有了,将大大加快BIM技术的发展。

     误解二:BIM就是Revit软件
QQ图片20150326185647
     “第一弹”中提到过,BIM不是某款软件,它是一个由多方参与,为项目更好的实现,对项目从方案设计到项目拆除的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过程控制和管理。BIM是一个新的信息技术平台。
       Revit、Civil 3D、Infraworks、Achicad、Rhino、Robot、Catia、Mep、Navisworks、Yjk、探索者、Autocad、Grasshopper……,都是BIM软件平台的一部分,但它们并不是缺一不可,BIM软件是实现建筑信息化所应用的一系列来自不同软件商的计算机程序的集成,既有进口软件、也有国产软件,目前覆盖了十几个种类。应用BIM技术去实施一个项目,单靠某一款软件是不可能完成的。
     
     误解三:BIM就是用来做碰撞检查的
QQ图片20150326185836
     碰撞检查确实是BIM技术的一部分,但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更算不上BIM理念的核心模块。对于仅仅应用了碰撞检查技术的某些项目来说,确实算不上应用了BIM理念,但是因为它在设计优化时可以做到立竿见影的透视,直接把普通设计流程中不可避免的缺陷检验出来,恰好适应了人们“眼见为实”的心理。
     正如古代扁鹊行医的典故:“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扁鹊说大哥治病时就像神仙一样,在病情还没发现时就根除了,而病人都没发现大哥的功劳,所以大哥的名声只在小范围的。二哥治病在病情的最开始,同样的原因,所以二哥名声略比大哥多一点。而我扁鹊要用切脉,开药方,用针灸的方法才能治愈,却因为常人都能看见理解,所以在个诸侯之间都有名了。
     现阶段,某些项目中应用的碰撞检查的确已经成功地在工地实施之前就解决了管网交叉碰撞问题,为项目争取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金钱,因此流传甚广以致于功高盖主。

     误解四:BIM会延长设计周期
QQ图片20150326190004
     其实,如果应用BIM技术的设计流程来做项目,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其关键在于加大前期专业人员投入。BIM是团队化作业,它的协同模式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在一个项目上能投入足够多的人力实施同步作业,从而实现高效率和高速度。而对于通过某个软件实现个别功能的“伪BIM”来说,因为增加了平时不需要的工序,确实会造成设计周期延长。

     误解五:BIM怕设计修改
QQ图片20150326190105
     上图在网络上引发了广大设计师群体的共鸣,好像设计师的工作总在一遍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中度过。有人说BIM更怕设计修改,事实如此吗?
     BIM的关键工作原理在于自规划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到运营阶段全过程使用唯一的模型,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断“成长”,最适应的就是修改。所不同的是,这里修改的是虚拟现实的信息模型而不再是图纸。由于BIM模型多由各种参数化的构件组成,只需修改参数便可以完成部分构件的重复利用,设计流程中“出图”被高度自动化,当各种各样的修改成为设计过程的常态时,图纸的更新不费吹灰之力,由于整个三维模型的一体化,可以做到“一处修改,处处修改”。应用BIM设计,工作团队只需关注设计本身,图纸作为末端产品自动随设计而改变。
QQ图片20150326190203
      同国外先进经验相比,我们的设计过程还缺乏必要的统筹与管理。设计的各个环节互相割裂,这导致了设计和最终施工图的不对等,产生很多的错误,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BIM的理念和技术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将各个环节、工种有机结合成了一体。目前在中国市场BIM的配合机制尚不完善,长期以来设计中的二维思考模式已在很多人得脑海中形成了思维定式,BIM软件的运用更需要转变成三维模式,这在工作思维上会有一定障碍。人们通常对BIM有太多的误解,其实只是因为人们对BIM了解的还不够深入,相信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BIM技术给设计、施工、管理等阶段带来的优势。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