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

时间: 2020-08-02 10:56 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LOOP设计圈 ,作者Loop设计圈

5月16日周六早上,住在温哥华市中心的居民多多少少会被直升机呼啸的引擎声吵醒。那是正在作业的直升机在完成温哥华市中心地标建筑—Vancouver House顶层的一块巨型玻璃的修复。

作者|Jie/Pengfei
编辑|Pengfei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2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3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4
© Justin Long

#1
设计的秘密

被贴上#温哥华新地标 和 #BIG 的标签,Vancouver House的项目从发布之日起,一直就是设计圈子里茶余饭后的谈资。它是由加拿大最大的开发商之一Westbank开发,建筑师Bjarke Ingels设计团队打造,位于温哥华市中心南大门Granville街桥旁,被誉为温哥华进入国际钻石地产城市行列的标志性建筑。采取下窄上大的扭转结构,未售已红。从立项开始,十多年过去了,2019年年底,终于封顶。如今,当越过格兰维尔桥驶入温哥华市区时,吸引你目光的将不仅是背景中波光粼粼的大海或白雪皑皑的山脉,还有一栋扭转的银色像素巨塔。

今年年初,CNN更是将Vancouver House列为2020年最令人期待的建筑之一。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5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6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7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8© BIG

#2
设计的争议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9
设计概念的形成 © BIG

大约十年前,Bjarke Ingels接受委托,决定接受这个在迷宫般的道路和密集坡道之间设计高密度住宅的挑战。通过动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设计题目真正的难点是没有合理的基地空间。场地在温哥华最繁忙的立交桥下,在对桥梁和道路进行市政要求的退线之后,只有约6000尺(约560 平方米)的塔楼占地面积,同时地块还是三角形。这让挑战的难度无形之间翻了数倍。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10
在对桥梁和道路进行市政要求的退线之后,只有约6000尺(约560 平方米)的塔楼占地面积,同时地块还是三角形。这让挑战的难度无形之间翻了数倍。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11
第三层的出租空间 © Westbank

要知道通常塔楼为了做到高效的平面布局,一般都会偏向于正方形或对称的矩形,平均每层做到8户(4个两室一厅,4个一室一厅)。Vancouver House的平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底层的时候利用率非常低,个别户型进深最浅的地方只有1.5米左右。布局也很吃力,到高层趋于矩形之后才慢慢好转。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12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13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14
在开发商的租赁信息上显示,因为建筑的特殊外形设计,部分单元会有一些十分尖锐的锐角设计,而374呎(约35平方米)的studio月租金2150加币(约11000人民币),也得到了很多来自当地居民的争议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15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16
Reddit网友对于Vancouver House有许多争论

对于形体的挑战中,除了是要合理对底层空间进行布局之外,还有如何找到满足项目的目标容积率,让项目满足开发的基本条件。传统的建筑退线往往都是2D的顶视图上标注,而这一次为了满足最低要求的容积率,空中的悬挑空间也成了必须考虑的元素。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17

所有的一切造就了这一座59层高的塔楼,纵使很多评论家说它看起来像是颠倒过来的。实际上是从一个紧密的三角形地板中升起,并弯曲离开桥,直到到达顶部时逐渐转变为矩形。BIG后来将这座建筑描述为“纽约熨斗大厦的后裔”。

结构上,整栋塔楼主体采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核心筒和连接的墙体提供了水平稳定力;称重柱在每一层与斜角梁连接。在这栋塔楼设计中,最有亮点的结构设计应该是它的柱网结构了。为了实现它从底层的三角形到顶层四边形的过渡,塔楼采用了大量的斜柱或阶梯形柱。为了实现悬挑的效果,阶梯柱在每一层保证重叠面积的情况下会有些微的偏移,多出水平方向的力会由梁传递到核心筒。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18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19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20
以上图纸全部来自温哥华市政府网站的审批文件

#3
地标建筑的标签不好贴

现阶段Vancouver House的外观已经完成。它对于环境的呼应也日渐显现出来。BIG在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很多问题,包括对建筑物轮廓的限制,例如确保邻里公园有足够的日光。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在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如何把自身的设计价值表达出来。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21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22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23
© BIG

对于建筑本身的价值,在这个项目中很容易看清楚。它是一个很好的三角地形的建筑应用方案,满足了甲方爸爸“容积率”和“地标性”的双重考量。为了彰显它的社区性(也有可能是曾与市政府批准规划时的谈判筹码,根无考证),周边的配套的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甚至包含了一个立交桥下的户外美术馆。BIG和开发商Westbank在宣传上面也是不惜笔墨。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24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25
桥下户外美术馆的作品之一:由艺术家Rodney Graham设计的造价2千5百万人民币的“旋转的水晶吊灯 Spinning Chandelier” © Westbank

在设计之初,开发商Westbank总裁Ian Gillespie曾说,温哥华没有一栋可以“让人屏住呼吸”的建筑,因此他决定创建一栋。这豪言壮志显然也不是一栋建筑就能诠释得了的。这后来也慢慢演变成了Westbank在温哥华的“天际线计划”,誓要以地标建筑作为行业发展的切入点,陆续邀请到了一众明星建筑师和他来一道“重新”定义城市的天际线。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26
Westbank在温哥华的“天际线计划”,誓要以地标建筑作为行业发展的切入点,邀请一众明星建筑师“重新”定义城市的天际线,目前的建筑师包括BIG、隈研吾、曾在隈研吾旗下的来自德国的OSO Design和基于香港和温哥华的Bing Thom Architects © Westbank

不同于地产商一贯对于楼盘的销售套路“大平层”、“无敌海景”等等,开发商Westbank的策略是把Vanocuver House比作一个艺术收藏品。似乎这样来看的话,传统定价的公寓建筑就真的是没有了与之一比的资格。商品 VS 艺术品,对不起我们不是同一类的。与之对应的便是它的销售市场了,本地人当然不会全都理解这高价”艺术品”的魅力,所以销售之初的便开放给了全球16个国家的高端买家。

这样的笔墨砸在市中心的超高层住宅上,再塔上温哥华楼市的顺风车,无疑是让地产商兴奋的,但建筑评论家就不这么想了。2015年世界建筑节的评委们称这是“一种典型的新城市类型学“。作为普通市民,我们要关心城市中最高的塔楼吗?尤其是当本地人都无力负担的超高端公寓,日渐成为了这个城市主旋律的时候。

2019去世的著名建筑师西萨佩里,曾经为城市化过程中高楼林立的都市提出过自己的建议。他说我们应该扪心自问“ 这看上去很好,但是对吗?”

“ 一座建筑在一所城市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分量,要比建筑本身的艺术性和它对于建筑师本身的价值大的多。”他强调,“换句话说,城市的顺位要排在建筑前面,建筑要排在建筑师前面。” 


Vancouver House/BIG新地标之作背后的争议_27
‘This is good, but is it right?’ © Christopher Cheung


· The End ·
本文仅作分享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