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就和意义

作者:Promise 时间: 2003-02-26 00:00 阅读:

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就和意义
--------------------------------------------------------------------------------

时间:2002-11-5 16:24:57 来源:科学新闻

地理学的两种学科体系与两种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地理学是指现代地理学传入中国以前发生、发展于中国的地理学。当今在大学和研究所里研习的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然后又将自然地理再细分为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植被等。将经济地理细分为工业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城市地理等。把人文地理分为文化地理、人口地理、政治地理、行为地理等,这一学科体系是近现代兴起于欧洲,传播至世界,尔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地理学。具体说,近代地理学于19世纪上半叶,在洪堡和李戴尔奠定基础后开始形成,并走向世界范围一元化。
西方近现代地理学传入我国是1920年前后的事。在此之前长达数千年间,中国自有一套地理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学术系统。以此作为观察研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选择不同的人应当居住、生活的不同环境,布置和创建自己的生活空间,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选址布建人居环境,如国都、城市、村镇和宅居等等。这一套地理学的思维在中国萌芽、产生、形成、发展,行之有效地指导中国人认识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套地理学思维系统有自己的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也建立了一些规律和法则,从中创造出若干灿烂的地理科学成就。如同当今医学,把中医学称之为“祖国传统医学”一样,我们可以把西方地理学科学思想体系传入到中国之前的中国古代本土地理,称之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地理学”。
地理学受科学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大,从世界文明进程和科学文化发展长河的历史来看,其科学与文明发展因地域而异,其间不停地交流与融合、淘汰与创新。时至今日,其思维方式,归根结底无非是两种学科体系、两种思维方式和两大源头。一是西方的源头,它有一套建立在分析、抽象、归纳、演释之逻辑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另一是东方的文明,它也有一套取象比类 、心物感应,象、数、理、气等思维模式,用它来认识天、地、人和生物界之间有机关系的系统。
东方以中国为渊源的古代地理学,其理论基础认为:大自然的生命在于阴、阳的结合,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它是深层次的关于物质世界结构的最终原理。先秦时代的《老子》一书提出: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万物负阴而抱阳”。《黄帝内经》说“天地感而万物生化”。万物由阴、阳结合而生成。天地之间因为有阴、阳,有生气和活力,所以大气才会呼吸流动以成风。因为有阴阳,草木才能欣欣向荣而生长;因为有阴阳,牛羊成群,鸟兽不断;因为有阴阳,人类也才不断生息子孙昌盛。天地间有风、寒、热、湿、燥这些无形的元气;有金、木、水、火、土这些有形的物质。“气”和“形”相交,就生化成色彩缤纷、丰富多样的万事万物了。总之,“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万物并至,不可胜量”。从一望无际的太空,到运转不息的日月、星辰,从寒来暑往、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到生生不息的动物、植物,其生命的源泉都是阴阳的“幽显其位”。
基于对地理环境的这一总体认识,清代《地理求真》一书总结说:“宇宙间事事物物无一不在阴、阳之中,浮而上者阳之清,天气之所清灵也。降而下者阴之浊,地气之所重质也。向使天地二气不能相交,而阴阳无媾合之情,万物则不能生育。语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也”。
阴阳互补依存,具有均衡、和谐、对称、协调的机制。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客观而严密地反映了天地构成和运动变化的道理。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借助它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知其中或幽或明的奥秘,追溯事物的起始,跟踪其发展的轨迹,直至终了。于是就会知道天、地、生、人,万事万物生死轮回的规律。其根本之点是万物天地都为有机体。
中国传统的科学文化包括科学之母的地理学思想体系,与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并演化到今天的西方科学体系,长期以来交相辉映、相互渗透而又各自独立发展,可以说是各有所长。中国古代与西方地理科学思想的这一基本差异为世界上不少学者所共识。19世纪英国的伊特尔比较了东、西方的科学思想之后认为,中国的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精神生命的金带,运动于所有存在的物体之中,并把它们联结为一体。”莫斯科大学汉学家拉平娜教授等称中国传统的科学(包括科学之母的传统地理学在内)是“活的科学”,用以区别渊源于古希腊抽象与分析的西方科学。她认为东、西方的地理学早先分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旧叙》中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易经》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理论思维的最高峰。《易经》是中国文化中一本非常伟大的书,要研究中国传统的科学与文化,不能不重视《易经》。《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从萌发、产生、成熟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圣三古的漫长历程。
《易经》是先哲观天、地,“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