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北京“智慧地铁”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Supergod 时间: 2020-04-09 00:00 阅读:

北京“智慧地铁”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_1
导读 ID:RailWorld
北京“智慧地铁”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技术交流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20年第三期
文章编号:1673-4440(2020)03-0077-06

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 吴 昊

1 “智慧地铁”的发展背景
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社会”。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北京市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着力抓好组织实施新总规、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筹办好冬奥会“三件大事”,建设“四个中心”、“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轨道交通的智慧化,是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的有力抓手,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智慧地铁”致力于打造面向乘客、面向服务的智慧地铁,有助于加强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引领,进一步提升北京轨道交通行业服务管理水平,实现北京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推进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布局。
2 北京轨道交通智慧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经过50年的发展,截止2018年底,北京轨道交通已建成线路22条,运营里程636.8 km。工作日日均客运量超过一千万人次,客流量全国排名第一,高峰在线车组720列,走行公里176万km,承担每日公共交通50%以上的乘客出行任务,成为市民出行首选的公共交通方式。目前北京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建设期,北京轨道交通在建及规划建设线路里程位列全国第一,已经进入信息化、多制式轨道交通的运营阶段,网络化集中管理需求显著。北京轨道交通的建设进程中,伴随着既有线路设备老化等问题,新建线路和既有线改造线路工程同时开展、同步进行。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市民对城市交通的出行需求也体现出差异化,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公交慢、地铁挤、开车堵”等问题日益突出。北京轨道交通目前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在乘客服务、调度指挥、运营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目前虽已在前端运营上实现了网络化运营,但尚未全面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理念,服务设施智慧化程度不高,与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乘客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各个运营、建设主体“各自为战”,未形成统一的乘客服务体系,缺乏合力。
二是目前虽已建立路网级调度指挥中心,但尚未建立起“以乘客为中心”的调度指挥及运营管理理念,缺乏主动识别风险隐患的手段,行车与客流匹配的数据分析支撑不足,行车组织灵活调整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三是尚未建立起“全网一体化管控”的设备系统管理理念,缺乏设备状态感知和故障预警的技术手段,对关键设备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监测管理能力不足,未形成设备管理、运维的综合管理体系。不同线路业务系统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功能需求互不相同,导致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四是在建设初期采用一线一批,一批一建的方式,信息系统随用随建,缺少统筹规划,存在信息孤岛严重、基础设施分散、网络资源浪费等问题;业务应用缺乏统一部署、数据缺乏集中管理。
五是北京轨道交通存在多家建设、运营主体,产业环境与国内其他城市存在差异,缺乏科研开发、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的统筹考虑,亟待建立产业全链条整合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3 北京“智慧地铁”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基于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实现对轨道交通运输体系中各种要素——如人、车辆及设备设施、环境等——进行全面感知、泛在互联、协同运行,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知识工程技术等,建设具有一定自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持续进化的先进轨道交通,打造——倚“脸”出行、依“人”运营、以“云”支撑、一“脑”决策的首都“智慧化名片”,使北京轨道交通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智慧轨道交通。
3.1 发展原则
3.1.1 坚持导向、创新引领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基于“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 结合,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实现北京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找准痛点、断点、梗阻点,明确途径和方法,全面推动智慧地铁建设。充分考虑“大、云、物、移、智”等先进信息技术,规划可扩展的智慧化体系架构,灵活支撑业务和管理发展,兼顾近期建设线路的可实施性;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着力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率。
3.1.2 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立足“京津冀”国家战略,着眼首都发展大局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全局,开展顶层设计,实现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实现区域协同的先进轨道交通打下基础。根据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推进智慧地铁行动,确保“智慧地铁”顺利实施。
3.1.3 统一标准、分期实施
统一智慧化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安全、管理运行等标准,完善北京轨道交通行业智慧化相关标准及规范,保障建设和管理合理有序。考虑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整体布局和投资规划,结合新建线、既有线改造进程,按照急用先行、由点逐面的原则确定实施路线。
3.2 发展目标
打造基于多系统融合的全出行链智慧乘客服务、基于多维感知的智能车辆/设备运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多专业综合精准智能车辆/设备维护、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智慧建设、涵盖列控系统、车辆装备的智慧制造的5类智慧地铁应用体系。建设覆盖指挥中心、新建线、在建线、既有线改造的4类智慧地铁示范工程。构建轨道交通行业数据中心、行业云平台、基础承载网3类智慧地铁基础平台。最终形成涵盖应用、基础支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一套智慧地铁标准体系。
4 北京“智慧地铁”的总体构想
打造一张北京智慧轨道交通蓝图,通过运行状态监测、视频图像监测、故障预警监测等信息采集的全覆盖,从“人、机、环”3个方面实现感知,依托有线承载网、无线接入网为各智慧应用提供数据传输通道,建设基于云架构的轨道交通数据中心,实现轨道交通各种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打造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车辆/设备运行,智能车辆/设备维护,智慧建设,智慧制造5类应用,建设涵盖规划建设、运营调度、资产维修维护、安全保障全链条的集态势感知、辅助决策、调度指挥为一体的智慧轨道交通大脑,如图1所示。
4.1 智慧地铁功能应用示范
4.1.1 智慧乘客服
通过整合轨道交通行业内各个信息服务渠道,搭建路网统一、多维度的乘客服务平台,为乘客提供全出行链的便捷服务及增值服务,为调度指挥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对行业实施有效的监督及评价,形成政府及行业协同的服务链条,打造便捷的智慧乘客服务,实现基于多系统融合的全出行链智慧乘客服务应用体系。
4.1.2 智能车辆/设备运行
通过对乘客的状态感知,实现客流预测及监视,并对乘客进行诱导信息发布升级路网调度指挥中心,接入客流数据,通过多维度显示行车、客流等信息实现路网全貌监视;通过预测客流定制行车组织方案,实现列车编组灵活调整以及基于互联互通的跨线运营,提升客流与运能的匹配能力;建立路网级设备管控中心,对关键设备集中监视、全程管控;研究单专业多线路管控(MSCADA、MFAS、MBAS)模式,形成高效应急处置统一调度,实现提质增效,打造基于多维感知的智能车辆/设备运行应用体系。
4.1.3 智能车辆/设备维修
建设企业级维护平台,整合运维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不断优化运维资源配置,提升维修维护过程中的管控能力,支撑从“计划修”、“故障修”向“状态修”、“预测修”转变,实现维修维护过程可管可控;建立列车智能维护系统,对列车关键设备状态实时监测诊断及预警;将设备状态信息与资产信息的实时关联,确保账实相符,打造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多专业综合精准智能车辆/设备维护应用体系。
4.1.4 智慧建设
以工序分解、进度控制为主线,投资管控为基础,施工管理为根本,调试移交管理为目标,质量安全管理为导向,实现对建设期合同、资产、安全、项目计划、进度、投资、质量等与项目管理相关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打造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智慧建设应用体系。
4.1.5 智慧制造
建设基于5G技术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提高列车运行效率,提升系统可靠性,减少设备配置;新建轨道环境主动感知系统,对轨道运行区域入侵障碍物进行识别,实现主动预警和及时应对处置;新建车内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对车厢内广播音量、温湿度、照度等智能调节,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适度,打造涵盖列控系统、车辆装备的智慧制造应用体系。
4.2  智慧地铁基础平台
4.2.1  轨道交通数据中心
统筹轨道交通数据,建设轨道交通行业数据中心,实现轨道交通各种大数据的全面采集和有机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同时为政府部门提供交通行政监管与科学决策服务、为轨道交通相关企业提供数据共享并提供相关数据应用服务、为乘客提供轨道交通信息和多元个性化服务、为其他交通业务应用提供一体化数据支撑。
4.2.2 轨道交通云平台
统一建设轨道交通云平台,最大限度优化利用资源,发挥信息化基础设施效能。云平台向各业务应用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完善的安全防护及上述资源相关的运行维护等服务。云平台系统安全架构采用安全生产网、内部管理网、外部服务网3网体系结构,实现“网间隔离、网内防护”的统一防护。
4.2.3 基础承载网
优化轨道交通有线承载网及无线承载网,为各智慧应用提供数据传输通道,综合承载涉安及非涉安业务,保证列车控制信息、乘客服务信息、车载视频图像的下发和上传,并研究5G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业务应用。
4.3  智慧地铁工程示范应用
依托新建线路工程,实现对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车辆/设备运行、智能车辆/设备维护等方面全方位智慧化工程示范应用;依托改造线路工程,实现智能车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部分智慧化升级工程示范应用;依托指挥中心升级工程完成智慧地铁路网级示范,对乘客、车辆运行、设备运转、车站设施、网络安全等状态全面感知,建设数据中心、云平台、基础承载网络3类智慧地铁基础平台,构建多模式、全覆盖的智慧地铁统一管理体系。
4.4  智慧地铁标准体系
统一应用标准、基础平台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标准体系,形成一套智慧轨道交通标准体系,支撑智慧地铁相关业务有序发展。
5 预期效果及效益分析
通过对乘客沟通、乘客感知及指引、乘客宣传、智能安检及售检票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为乘客提供多系统融合的全出行链智慧乘客服务系统,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能力,增强乘客获得感。通过多线路行车调度共用大屏、成网设备调度集中、各线机房集中设置,实现未来线路的调度指挥整合,调度管理集约化,提质增效。通过整合和运用分析运维信息,不断优化运维资源配置,支撑维修从“计划修”、“故障修”向“状态修”、“预测修”的转变。通过车车通信、列车灵活编组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列车运行效率、提升系统可靠性。通过搭建轨道交通行业云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建设轨道交通行业数据中心,整合轨道交通行业数据,实现统一数据服务,为多元化乘客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通过对“智慧地铁”的创新发展探索及实践,集中轨道交通行业投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技术资源,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协调产、学、研、用等资源,统筹推进北京轨道交通的技术创新发展,提高装备制造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应用成果转化及落地,促进行业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6 结束语
本文基于对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各项业务需求的研究分析,以北京“智慧地铁”为例,提出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车辆/设备运行、智能车辆/设备维修、智慧建设、智慧制造5类智慧地铁应用体系,建设覆盖指挥中心、新建线、在建线、既有线改造的4类智慧地铁示范工程。构建轨道交通行业数据中心、行业云平台、基础承载网3类智慧地铁基础平台。最终形成涵盖应用、基础支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一套智慧地铁标准体系的“5431”的北京智慧轨道交通蓝图,满足轨道交通各类业务应用及创新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先进技术水平,对轨道交通智慧化建设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对于智慧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实施具有比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