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结构工程师怎么不沦为绘图员?

时间: 2020-07-29 11:13 阅读:
1.png
       看到知乎上有人问“怎样避免沦为一个画图员”时,我瞬间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焦虑情绪。

       通常一个结构设计人大都是从楼梯、楼板、梁配筋的上手的。即便是做到专业负责人,多少也是要画一些图的。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设计院大概都是如此套路。我对题主所在设计企业的综合实力及个人能力不得而知,但一开始的画图总是避免不了的,而如果一直在做画图工作的确是有问题的。
问题在哪里?
       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企业的内部的体制问题,比如设计院体制规定设计师的薪水与设计工作量有关,无论专业负责人还是普通设计师均按出图量发薪水,那这个问题我无解,所以这类问题不在本次讨论范围内。我们要讨论的是另外一种情况:个人能力导致的一直从事低附加值画图工作。

       以结构专业为例,施工图阶段的梁板柱墙楼梯等构件的定位、配筋等绘图工作,这些内容就属于典型的低附加值的画图工作了。整天拘泥于这些,再加上甲方及上游专业的水平问题带来的N次修改的摧残,谁画图都会倦怠。

       结构设计的高附加值工作主要在初步设计阶段及之前,体现在结构选型、计算分析上。这又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如何才能尽可能多的参与到高附加值的工作中去呢?或者说刚毕业的小弟如何以最快速度脱离低附加值工作中呢?
你的脱离画图员的速度与你个人专业成长的速度正相关
       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争取到做高附加价值工作的机会。

       何谓核心竞争力,大白话你能做的别人做不了。比如结构专业的超限高层的抗震分析你非常熟稔,至少三种主流结构软件你玩的精熟;行业的执业注册资质你早早拿到手,有了资格担任项目的专业负责人;或者建筑专业的你,方案能力特别强做,投个标老是你的中;又或者你的表达能力超强,甲方、同事和领导沟通的妥妥的。做到这步,你还会沦为画图员吗?
你个人专业成长的速度同时和你的环境相关
      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宏观大环境及微观小环境。宏观大环境指的是我们社会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微观小环境指的是个人所在的城市的设计单位的综合实力。

       从时间维度来看:80年代的设计院,砖混结构是主流,资深的结构师都在图板上一笔一笔的画图;

       90年代在一线城市简单高层是主流,那会的核心期刊上满满的都是各种转换层论文; 

       2000年后是什么,200米以超高层在主要城市拔地而起;

       如果你在80年代做结构设计,画的是多层砖混结构,手工计算;

       如果你在90年代做结构设计,PK平面框架计算;

       2000年,如果一毕业就来一线城市的知名设计院,一上手可能也是超高层的楼梯和梁板配筋什么的。

       这是不同的时代给予个人的机遇。

       还有空间,即便在今天我们国家的发展还是不均衡的,当一线城市的主流大院做复杂高层时很多四线城市还在做简单的多层。技术从来都是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逐渐渗透。而你在一线的知名大院还是在四线的小院工作,直接从客观决定了个人在技术上的成长空间。

       时代在更替前进,现在新一轮的装配式建筑又轰轰烈烈的开来了。珍惜每一次技术更新带来的产业机会,开拓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具备前瞻新的眼光,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享受自我成长带来的价值。
作者:吕和,自媒体人,深圳结构设计咨询从业者。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本文来源于其微信公众号“吕和说设计”。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