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

时间: 2020-07-31 21:06 阅读:
编者按

1958年,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先后合并组建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8金秋十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迎来组建60周年华诞。中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水利科学家日复一日的奋斗不息。值此之际,中国水利网向每一位水利科技工作者致敬。让我们搭乘时光机,看向那过往的闪耀星河。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1
第一站
现代水利奠基人李仪祉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2
(李仪祉(左一)在泾惠渠)
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是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人才。倡导和修建了陕西的泾惠渠等水利工程,树立起现代灌溉工程样板,使陕西百万亩农田旱涝保收,造福后代。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治黄导淮、整治运河,贡献卓著,被誉为一代水圣。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3
(李仪祉参加泾惠渠水老会议合影)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4
(李仪祉家庭照)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5
第二站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张光斗
张光斗(1912.5.1-2013.6.21),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6
(青年时期的张光斗)
1934年毕业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 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的留美公费生,1936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系硕士学位,1937年获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得到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张光斗婉拒了美国导师的再三挽留,他说:“中国如果亡了,我得个博士学位也没啥意思,没用!”1937年秋天,25岁的张光斗主动中断学业,回到当时风雨飘摇的祖国。1949年10月起在清华大学任教。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张光斗再次恢复工作,先任清华大学水利系主任,后任副校长。同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水电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重新建院,并参加了国家科学和技术科学规划工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7
(张光斗与夫人)
张光斗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科研和工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系统的、创造性的贡献。主持设计了密云水库、渔子溪水电站等工程,为黄河和长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葛洲坝、丹江口、三门峡、小浪底、二滩、三峡、龙滩等多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指导,编写了《水工建筑物》等学术著作,参与主持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

1956年初,中科院水工研究室正式成立,张光斗为主任。研究室下设三个组:
泥沙组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8
组长夏震寰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9
副组长钱宁

水力学组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10
组长张任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11
副组长林秉南

水工结构组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12
组长张光斗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13
(年过九旬,张光斗坚持每日用特制的高倍放大镜阅读资料)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14
第三站
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钱宁
钱宁(1922.12.4-1986.12.6),浙江杭州人。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8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1955年,冲破阻力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工作。

1958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成立时,钱宁担任河渠所副所长 。

1973年,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担任教授、泥沙研究室主任,来到黄河三门峡的教学基地工作,恢复了对黄河治理工作的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同年杂志《泥沙研究》复刊,钱宁任编委会主任 。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15
钱宁在三峡重庆河段泥沙模型上
1984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并创办了英文版《国际泥沙研究》杂志,加强了同各国学者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泥沙科研工作的发展。

1986年,钱宁一边忍受着病魔的摧残一边坚持编写《高含沙水流运动》一书,但是癌症最终吞噬了他的生命。钱宁一生呕心沥血编写的三部学术著作:《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与《高含沙水流运动》成为了现代治理泥沙的珍贵学术遗产。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16
第四站
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专家黄文熙
黄文熙(1909-2001),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专家,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几个领域中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致力于水利水电工程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17
1929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科学士学位。1933年,黄文熙考取清华大学第一届留美公费生,主修河工专业。1934年秋进入美国依阿华大学,1935年春转至密歇根大学,在取得硕士学位时因成绩优秀被授予斐加斐荣誉奖章,并破格免试攻读博士学位,1937年初取得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前夕,黄文熙毅然回国,在中央大学水利系担任教授、系主任。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南京大学后,任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先后在南京工学院、华东水利学院任教。1952至1956在河海大学任教授并创立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同时担任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处长,为建国初期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黄文熙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18
1956年起,黄文熙调任清华大学教授并兼任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58年水利科学研究院改组为水利部、电力部所属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他在清华大学执教的同时,仍兼任该院副院长,负责全院的学术领导工作。1978年,他以古稀之年出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土力学教研组主任,同时兼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顾问,创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19
第五站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张子林
 张子林(1914-1998), 1932年进入天津北洋大学土木系就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山西民族革命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保安司令部政治部的工作。1942年被派到晋绥边区工作,后任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农田水利处处长。1947年起从事水利工作,1948年因修建解放区第一座水电站受集体大功奖励。张子林是我党水利事业开拓者、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20
(张子林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1955年4月,任水利部勘测设计局局长,1956年起,先后担任水利部党组成员,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和中科院、水利部、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张子林牵头组建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并兼任首任院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科院)自1958年合并组建后的第一任院长。1962年6月,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党组书记。 文革后参与重建水科院,并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顾问。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21
(1959年张子林院长与水利所部分职工合影)
建院初期,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张子林带领全院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人人制定学习规划和奋斗目标,对我国刚刚起步的水利事业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22
(张子林负责建设的解放区的第一座水电站——沕沕水水电站)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23
(沕沕水发电厂旧址内的发电机室)
搭乘时光机,看那水利科技的璀璨星河_24
中国水科院的历史可追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在现代水利奠基人李仪祉先生等前辈的推动下,1933年,我国首个水利科研机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在天津成立,1947年更名为天津水工试验所;1935年,中央水工试验所在南京成立,1950年更名为南京水利实验处。两家机构是中国水科院的前身。先辈们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几经搬迁更名的艰难过程中,坚持科研,开创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治黄、治淮等一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启动,伴随着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有关部委相继成立科研机构。水利部于1956年将南京水利实验处黄文熙处长等主要力量和天津水工试验所调往北京,成立了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同时期,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和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也先后成立。
 
1958年,国务院规划委将这三家性质相近的机构进行合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科学研究院,次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简称水科院,成为新中国水利水电科技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副部级干部张子林任首任院长,正式开启了中国水科院60年的发展历程。从此,一代又一代水科人风雨兼程,矢志不移,坚守科研,攻坚克难。
 
1978年改革开放,水科院得于恢复重建,张光斗出任院长,带领全院职工以只争朝夕的干劲,边筹建、边整顿、边科研,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基本完成重建,科研事业快速恢复正常。林秉南、张泽桢、杨德晔、陈炳新、梁瑞驹、高季章接替担任院长。2005年至今,匡尚富担任院长。
 
近10余年来,中国水科院积极顺应国家发展理念转变、治水思路调整等,更加注重系统谋划、追求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发展。2005年适时提出了 “瞄准1个目标、抓住2个重点、提高3种能力、建成4大基地、搞好5个建设、达到6个一流”的总体发展思路,编制了“学科、人才、基建、条件平台、信息化和科技企业”六大发展规划,并进行“五年一评估”“五年一修订”,科研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3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视察中国水科院,高度评价“中国水科院是水利科技领域的国家队,规模大、学科全、基础条件好、综合实力强,有优良的科研传统和丰厚的历史底蕴,有优秀的专家队伍和先进的科研装备,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殷切期望“中国水科院要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全国水利科技进步中发挥好排头兵、领头羊的作用”。
江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我们感怀先辈,先辈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一代代的水利科技工作者倾尽毕生,无怨无悔地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奉献。我们更要感念当下,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基层水利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对水利事业的忠诚和信仰。先辈们在时代的星河中熠熠生辉,现代水利人正借助先辈们散发的光芒坚定前行。他们的故事言犹未尽,一代代无私奉献的水利人正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