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河北的水变化初探西部大开发的水问题

时间: 2020-07-31 21:04 阅读: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水资源是有限的无可替代的宝贵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与发展后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于水。我国西部地区幅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但目前土地虽多却难以利用,资源虽丰却不易开发,空间虽大却不宜居住,其主要原因就是缺水。西北地区是世界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西南地区山高坡陡,地高水低,水资源虽然丰沛,但开发利用相当困难。水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怎样在西部开发中做好有关水的这篇大文章,许多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笔者仅从地处海河流域的河北省怎样由丰水变为缺水的变化历程和经验教训,对西部大开发中的水问题谈一些看法。
1 河北省怎样由丰水变成了缺水
  河北省北靠燕山,西倚太行,东临渤海,中南部是广阔的华北平原。总面积18..77万km2(山地占61%,平原占39%),有耕地648.4万hm2,人口6 674万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536 mm,且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有70%左右的雨量降在7、8两个月内。暴雨强度(最大7日2 050 mm)相当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干旱程度(水资源量人均304 m3,亩均208 m3)又相当于中东部区,形成了干旱严重、暴雨集中、既有水荒、又有水灾的自然特点,历史上是个水旱灾害频繁的省份。建国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初步创建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工程体系,使常遇洪水得到有效控制,涝碱灾害大大减轻,灌溉面积成倍增长,城乡供水效益显著,保障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安全与快速发展。河北省用占全国0.7%的水资源,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养活了全国5%的人口,达到近全国7%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这种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是靠每年超采40多亿m3地下水、大量使用劣质水和大力发展节水来勉强支撑的。现在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河北在水环境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1 由丰水省份变成了干旱地区 20世纪50年代河北水量丰沛,年均降雨量612 mm,大小河流常年有水,洼淀、湿地很多,平原水井用一根扁担就能提上水来,乘船从天津沿南运河可直达大名金滩镇,沿滏阳河可直达邯郸。因为那时全省年均地表水量达335亿m3,总用水量不足40亿m3,80%以上都是生态用水,降雨量也比80年代年均多100多mm,因而水量丰沛,气候宜人。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50年后的今天,河北已由过去的“到处是水、人人怕水”,变为“到处缺水、人人盼水”;出现了河道干涸断流,河口淤积退化,水域锐减,湿地萎缩,环境干化和土壤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改革开放20年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全省年均自产地表水量由235亿m3减到106亿m3,减少65%;入境水量由99.8亿m3减到28.4亿m3,减少71.6%;入海水量由86.4亿m3减到23.5亿m3,减少72.8%,其中海河南系除1996年大水外,20年来几乎没有河水入海;水面面积由1.1万km2减到660 km2,减少90%以上;河道航运里程由3 095 km,减少到趋近于0,舟楫之利已成为过去。海河南系地表水消耗利用率高达90%,加上污水灌溉,地表水利用率已达100%[1],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40%(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限度,已经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境地;连全省水量最丰沛的滦河干流,2000年汛期也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断流现象。近些年来连续干旱,降雨量较常年减少20%左右,干热风和沙尘暴天气也明显增多。
1.2 由涝灾为主变为以旱灾为主
  1949―1964年的15年间,全省年均洪涝成灾128万hm2,1963年特大洪水,全省54%的耕地、56%的人口受灾,洪灾损失是当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2倍,但年均旱灾面积只有22.3万hm2。1980―1999年,年均洪涝受灾面积只有23.4万hm2,但旱灾年均面积却增至127.8万hm2[2];近些年来,每年都有150~200万hm2农作物因旱减产,40~50万hm2农田由春播转为夏播。1999年大旱,全省69%的作物受灾,减产粮食43亿kg、经济作物5亿kg,影响工业产值100多亿元;一些城市发生水荒,不少村镇实行定时、定量、凭票、按户供水,黄骅市北部50多个村群众到邻近的天津市大港区去买水;原已脱贫的又有2 029个村、196.7万人因旱灾再次返贫;一些地方的争水、抢水纠纷成了农村一个新的不安定因素。目前河北省一般年缺水50多亿m3,这是影响21世纪河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现在同50年代相比,涝碱灾害大大减轻。全省易涝面积已由186.5万hm2减到22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