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黑龙江推广水稻控制灌溉 目前仍面临制约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节水效果突出。据测算,如全面推广,全省年节水量相当于50座大型水库,几乎不用增加投入就可以实现亩增产5%左右,农民亩增收近100元。由于传统灌溉方式根深蒂固、推广经费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控灌推广受到一些制约,有关专家建议加大专项投入,加快水价改革和农田水利建设,扩大控灌面积。
水稻控制灌溉既能节水增粮,又减少环境污染
2004年,黑龙江省与河海大学合作研究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并进行了为期3年的适应性研究和示范。目前,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已在黑龙江省推广170多万亩,节水效果突出的同时,有利于水稻抗灾增产,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首先是节水效果突出。经测算,采用控灌后井灌区平均灌溉水量由每亩420立方米减少到每亩250-300立方米,节水35%左右;地表水灌区平均灌溉水量由每亩800立方米减少到600立方米以下。今年黑龙江省水田面积超过5000万亩,按推广控制灌溉80%、每亩节水150立方米计算,理论上年可节水60亿立方米,保守估计年节水50亿立方米,相当于建50座大型水库,可再浇灌800-1000万亩水稻。
黑龙江省水利厅农田水利管理总站站长吕纯波说,黑龙江省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5左右,即江河引水经过蒸发、地表渗漏之后,只有一半的水被用在田间。在田间节约1立方米水,相当于节约2立方米江河水。
其次是有利于水稻抗灾增产。据黑龙江省水稻控制灌溉试验中心站长郭彦文介绍,灌水量减少,水稻向下扎根,根系发达,茎秆厚度增加,倒伏现象减少。田间调查显示,传统灌区水稻平均倒伏面积达23.1%,控灌区仅为4.8%。由于光合作用效果较好,水稻积累更多碳水化合物,籽粒饱满,稻米品质大大改善;水稻根系发育好,分蘖能力强,穗大实粒多。经实地测产,推广水稻控制灌溉能增产5%。
“电费少了,成本就下来了。”采用控灌的庆安县丰收乡丰裕村农民李永彬说,交电费时一看,15亩水稻的抽水费只有200多元,往常灌这些地得400多元,这还不算每天100多元的人工费。据测算,采用控灌能大幅减少井灌区和提水灌区能耗,井灌区油耗减少30%,每亩水田可减少油费20元以上,提水灌区可减少电费10元以上。节省油、电费用和人工成本,又能增加粮食产量,亩均增收近100元。
其三是减少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控灌减少稻田排水量和渗漏量,减轻农药、化肥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专家介绍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的甲烷,很大一部分来自稻田。控灌使水稻长期无水层成为现实,土壤通气度高,避免形成绿藻,抑制甲烷和二氧化碳产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技术操作较易掌握,扩大种粮更需推广控灌
控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根层土壤水分含量,确定灌水时间、次数、定额的灌溉技术,区别于田间长期保留水层的传统灌溉方式,灌溉过程“浅、干、湿”循环交替。“浅”指灌溉水层上限为30厘米,“湿”指水层为零,土壤含水量100%,“干”指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要求的下限值,农民可通过土壤裂缝宽度、脚印深度等土壤表象进行判断。
今年,黑龙江省继续大力推广控灌技术,不定期对示范区进行指导,对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通过手册、光盘、现场演示、电视讲座等形式宣传,在乡镇建样板田,村里发展示范户。庆安县水务局防办主任白建学介绍说,控灌操作比较简单,“灌一茬水露几天田”“见到裂缝再灌水”,根据当地水稻不同生育期要求的土壤含水量下限值控制即可。“学控制灌溉并不难,无论水深,还是土地裂缝宽度,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已经采用控灌多年的庆安县丰收乡农民丙树林说。
目前,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按照传统方式给水稻灌溉,用水量接近300亿立方米。未来几年,黑龙江省继续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用水需求将不断增加。但黑龙江省耕地亩均水资源只有46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130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地下水位下降、春旱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日益紧张。
一方面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一方面要节水用水,发展可以起到节水增粮效果的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就尤为必要。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司振江认为,水田用水比例偏高,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可能会突破水资源利用红线,透支全省农业用水量,影响水利灌溉规划和粮食安全,势必要通过推广控制灌溉技术达到节水增粮的效果。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