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800多个建设工程磨炼出“火眼金睛”

作者: 时间: 2018-05-03 00:00 阅读:
    一万小时定律.jpg
    地铁二号线、南京博物院、德盈国际广场……这些建设工程的安全交付使用,背后凝聚着无数质量监督人员的心血,李刚就是其中一员。
    2001年,李刚进入南京市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监督站工作,十多年来,无数重大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留下了他的身影,在与一项项工程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也从一名新手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最近,李刚获得了市劳模的荣誉称号。
    克服困难 提升监管效能
    2016年10月,我市启动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李刚主动承担起建筑立面整治工程质量安全督查重任,每天带领监督员奔走在施工第一线,积极开展质量安全督查工作。白天他带领组员深入施工作业现场,详细查阅施工图,核查参建单位履职能力和质量保证体系运转情况,对原材料进行封样抽检,爬高下低对立面病害治理、关键工序、重要部位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狠抓施工规范、管理规范和监理跟踪检查工作落实情况;晚上他利用空闲时间写督查讲评材料和报告,常常很晚才离开单位。为了加强工作反馈,他坚持每周六开展一次督查讲评,推动参建单位对标找差,提高建筑立面整治质量和效果。
    督查组人手少、质量安全监管任务重,施工中,又存在设计文件深度不能满足施工要求以及施工、监理单位专业素质、履职能力不足给质量管理带来不利影响等问题,怎样才能利用好现有的监督资源来提高督查工作效能、履行工程质量主体责任呢?李刚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每次在项目上检查时,尽管脚手架距离墙面有七八十厘米空档,钢管上铺设的钢笆片也会松动、变形,行走时有一定危险,李刚总是亲自爬上脚手架到施工作业面,对关键工序、重要部位施工质量进行检查。他在建筑立面整治工程中开创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理情况每周报告”管理方法,督促监理单位去查找问题,发挥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便于督查组有针对性开展检查工作,有效提升了监管效能。为进一步提升建筑立面整治水平,指导参建单位正确掌握立面整治工程施工方法和质量要求,保证施工过程科学、规范、安全,保障整治效果持续耐久,他和同事们一起编写了《南京市建筑立面综合整治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导则》,并由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发布实施。
    善于“找茬” 确保工程质量
    在督查中,李刚有一双“火眼金睛”。在珠江路沿线建筑立面整治工程质量督查中,他发现东来科技大厦玻璃幕墙改造施工图纸内容不完整、设计计算书同现场实际工况存在多处不一致,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于是向设计单位签发了督查意见书。起初设计单位不以为然,李刚摆事实、讲道理,又经过专家评审,设计单位接受了整改意见,重新出具了施工图纸。
    太平南路片区整治时,听说设计单位将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外墙面装饰材料使用,并且现场已经施工,李刚立即赶往工程现场,将目前国内GRC产品质量和耐久性不稳定、国家及地方对GRC材料没有相关产品性能、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等相关情况向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告知,建议使用GRC产品须谨慎。现场进一步检查发现该项产品质量差,存在无质保资料、厂家超资质经营、GRC构件安装无深化设计图纸和施工专项方案、焊接质量差、安全可靠性难以保证等诸多质量问题,李刚要求责任单位暂停施工,就有关技术问题作进一步论证,以确保工程安全性。经过充分论证,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采纳了督查组意见,修改了设计方案,拆除已经施工的所有GRC构件。
    在近年来的建筑立面整治项目中,设计师为增强立面肌理质感,提出在铝单板表面喷涂真石漆。李刚查阅文献并经多方了解发现,这是一项新的施工做法,工程应用案例屈指可数,参建单位对该施工做法的工艺要求知之甚少,若不能解决附着力和耐久性等关键问题,贸然施工会出现涂饰层咬色、起鼓、剥离等较严重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立面综合整治效果。李刚组织相关单位技术人员,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多次向业内专家请教,通过试验验证,明确了基层处理、材料性能参数、涂层厚度等施工工艺要求,并通过专家会论证,为建筑立面整治项目推进提供有力技术支持。目前,所有完工项目涂饰质量良好。
    十多年来,李刚所负责监督的工程已达到800多项。他对自己负责的每一个项目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本轮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精细化,李刚紧扣整治效果,紧盯细节,设置精细化施工工艺展板,实施样板引路和首件验收制度,组织示范项目观摩和交流,开展技术培训,分享经验与做法,帮助项目参建单位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全市建筑立面整治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状况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涌现出了玄武大道、北京东路(一期)、太平南路、华侨路、城西干道(秦淮段)、武定门北巷小区等一批精细化建设示范项目,建筑“颜值”得到明显优化,居民居住品质得到显著改善,进一步提升了南京城市形象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曾指出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十多年的积累造就了今日的“火眼金睛”,实际的经历是对人最大的改变,10000小时仅仅是必要条件,虚度光阴不可取。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